國Ⅵ實施倒計時 車企遇成本技術雙重考驗
近日,環保部正式發布了《輕型汽車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測量方法(中國第六階段)(征求意見稿)》。該標準預計在今年底正式出臺,并計劃于2020年開始分階段實施。
因此,一位合資企業動力總成研發部門的相關負責人認為,對于企業而言,要想達到這個被喻為史上最嚴的排放標準——國Ⅵ排放標準,無論是從兩年左右的研發周期而言,還是就企業的成本而言,都具有不小的壓力。
“合資與外資企業因技術儲備較早,壓力則更多來自成本層面。自主品牌則將面臨成本與技術雙重壓力。”一位在合資企業從事動力總成研發的負責人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
而在2020年這一關鍵時間點上,除了要應對國Ⅵ標準之外,車企還得應對5L/100公里的油耗目標值,兩個標準的同時實施對企業的挑戰不言而喻。
正是由于排放升級帶來的壓力,此前大眾、三菱等跨國車企都先后陷入排放丑聞。在我國國Ⅲ升級國Ⅳ之時排放造假問題也大面積爆發。
因此,在國Ⅴ升級國Ⅵ之時,如何杜絕造假問題的出現,應該成為目前我國相關部門考慮的重要問題。
史上最嚴排放法規
據環保部發布的意見稿,在不考慮測試工況和測試程序影響的前提下,相比“國Ⅴ”排放標準限值,國Ⅵa汽油車CO(一氧化碳)排放限值加嚴50%,國Ⅵb汽油車THC(總碳氫化合物)和NMHC(非甲烷總烴)排放限值下降50%,NOx(氮氧化物)排放限值加嚴42%。
和國Ⅴ的標準相比,國Ⅵ整體上要嚴格50%以上。新的排放標準不僅在污染物的排放限值方面更加嚴格,還增加了對加油過程污染物的控制要求和混合動力電動汽車的試驗要求。
對此,上述合資企業動力總成研發的負責人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坦言,“排放標準的提高對車企的研發周期考驗十分大”,一般來說,如果要達到 國Ⅵ的排放標準,不僅需要對發動機進行技術升級,而且需要改造尾氣凈化裝置。“車企的平均研發周期在兩年左右,而國Ⅵ在2020年就要分階段實施,從時間 上來說,非常緊迫。”
“技術方面,由于國Ⅵ一定程度上沿用了歐洲的體系,因此對于大部分合資以及外資企業來說,由于前期在歐洲已有相關經驗, 因此技術突破并沒有難處。但對于自主品牌來說,如果沒有在歐洲與美國賣車的經驗,那么它的技術儲備肯定會相對弱一些,研發周期也會更長。”以上負責人進一 步指出。
對此,一位自主品牌乘用車技術總監告訴記者,以其所在的自主品牌為例,“雖然目前已處于技術部署階段,但是單靠自身技術儲備確實很難在規定時間內達到國家要求。”
“為了同時迎戰2020年5L/100公里油耗標準與國Ⅵ兩個目標,在發動機動力系統、外形設計、輕量化技術等領域,我們正在采取與國外相關供應商與設計公司合作的模式來探索技術突破。”上述自主品牌乘用車技術總監補充道。
上述動力總成負責人補充道:“北京地區,甚至整個京津冀地區可能提前實施國VI,提前至2017年12月。面臨如此緊迫的產品開發壓力,對一些自主品牌而言,這很可能將成為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成本與技術的平衡
面對國Ⅵ排放標準和5L/100公里平均油耗的雙重挑戰,汽車生產企業不僅在技術升級方面面臨壓力,在成本方面的壓力也不可小覷。
一位零部件企業高管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如果將發動機升級和尾氣排放裝置升級,兩項加在一起,輕型車單車的升級成本約為1500~2000元左右。”
此前,亦有相關媒體報道稱,環保部的測算顯示,由國Ⅴ升級到國Ⅵ,輕型汽油車排放控制技術包括改進催化轉化器中的催化劑(增加貴金屬用量等)、改進燃料噴射方式、改進ECU電控單元等。輕型汽油車單車升級成本約需 1200元左右,輕型柴油車單車升級成本約500元。
雖然從單車成本來看,1500元并不算高,但是這對于大眾、通用、日產、現代等在華銷量已經達到百萬級的企業,帶來的則是一筆巨大的支出。
以大眾與通用為例,去年大眾汽車集團在中國市場的零售銷量為354.9萬輛,通用汽車為361.3萬輛,如果按照單車1500元以及350萬輛的體量來計算,技術升級就要耗費52.5億元。
再以長城為例,去年長城汽車凈利潤為80.4億元,按照去年85萬輛的銷量計算,技術升級12.75億元的費用則將占到去年利潤的16%。
正是由于巨大的成本壓力,目前不少國際跨國巨頭都先后陷入排放造假的丑聞之中。其中不僅包括全球第二的汽車制造商大眾,而且也包括三菱、鈴木等日本汽車企業。
值得關注的是,此前,在國Ⅲ升國Ⅳ之時,我國“假國Ⅳ”事件也大面積爆發。據央視報道,很多經銷商采用國Ⅲ標準的重卡,甚至國Ⅱ標準的車輛冒充國Ⅳ車輛銷售,江淮汽車、東風汽車等均被點名。
因此,對車企來說,在車市步入緩增長的大背景下,在2020年這一時間節點迎來兩個嚴格的法規,既要保證營業利潤又要保證整車質量,其中的利弊權衡與壓力不言而喻。
上述自主品牌乘用車技術總監對2020年后國Ⅵ的落實情況也表示擔憂。“國Ⅴ落實還有一定困難,更別說國Ⅵ,在柴油車市場,國Ⅵ實施免不了有造假行為出現。”
相關資訊
- 強攻市場爭份額 搶先升級蓄后勁——開啟社交化體驗營銷,提升品牌影響力
- 瞄準高端 聚優資源 精細制造——嘗試數字化智能制造,提升產品競爭力
- 四達小王
- “互聯網+停車”有望提高城市車位使用效率
- 公司工會開展2015年“降本增效 合理化建議”活動
- 人人都是質量員 不碰質量高壓線
- 2018年7月內燃機行業市場綜述
- 買的放心 用的安心
- 柴油機凸輪結構專利證書
- 柴油機換季應注意
最新產品
同類文章排行
- 金九”皮卡銷量再跌 年度45萬銷量將要不保?
- 市場理性調整 玉米收獲機產業再迎機遇
- 2019年6月工程機械銷量出爐:挖掘機同比增6.58% 裝載機增8.93%
- 22.9萬輛 2019上半年國產皮卡銷量揭曉
- 貨車高速計費方式變化 皮卡的花銷會增加嗎?
- 挖掘機月銷量負增長不足為懼
- 市場低迷成本上升 機械行業要啃硬骨頭
- 中國工程機械市場迎高速增長
- 終端市場依舊火熱!5月皮卡實銷數據解讀
- 工信部將于近期發放5G商用牌照
最新資訊文章
您的瀏覽歷史
